䷇ 九五:顯比,王用三驅,失前禽。邑人不戒,吉。九五。发扬亲近依靠的作风。君王用三驱之礼狩猎,失去往前跑的禽兽。国中的人没有戒惧,吉祥。 「魏·王弼等疏唐·孔颖达·周易正義·」 九五:顯比。王用三驅,失前禽。邑人不誡,吉。為比之主而有應在二,「顯比」者也。比而顯之,則所親者狹矣。夫無私於物,唯賢是與,則去之與來,皆無失也。夫三驅之禮,禽逆來趣已則舍之,背已而走則射之,愛於來而惡於去也,故其所施,常「失前禽」也。以「顯比」而居王位,用三驅之道者也,故曰「王用三驅,失前禽也」。用其中正,徵討有常,伐不加邑,動必討叛,邑人無虞,故「不誡」也,雖不得乎大人之吉,是「顯比」之吉也。此可以為上之使,非為上道也。《象》曰:「顯比」之吉,位正中也。舍逆取順,「失前禽」也。「邑人不誡」,上使中也。[疏]「九五顯比」至「邑人不誡吉」。○正義曰:五應於二,顯明比道,不能普遍相親,是比道狹也。「王用三驅失前禽」者,此假田獵之道,以喻「顯比」之事。凡三驅之禮,禽向已者則舍之,背已者則射之,是失於「前禽」也。「顯比」之道,與己相應者則親之,與己不相應者則疏之,與三驅田獵,愛來惡去相似,故云「王用三驅,失前禽」也。言「顯比」之道,似於此也。「邑人不誡吉」者,雖不能廣普親比於自己相親之處,不妄加討罰,所以己邑之人,不須防誡而有吉也。至於「邑人不誡」而「為吉」,非是大人弘闊之道,不可為大人之道,但可為大人之使。○注「為比之主」至「非為上之道」。○正義曰:「去之與來皆無失」者,若「比」道弘闊,不偏私於物,唯賢是親,則背己去者與來向己者,皆悉親附無所失也;言去亦不失,來亦不失。夫三驅之禮者,先儒皆雲「三度驅禽而射之也」。三度則已,今亦從之,去則射之。褚氏諸儒皆以「為三面著人驅禽」,必知「三面」者,禽唯有背己、向己、趣己,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。「愛於來而惡於去」者,來則舍之,是愛於來也;去則射之,是惡於去也。「故其所施常失前禽」者,言獨「比」所應,則所比為失。如三驅所施,愛來憎去,則失在前禽也。「用其中正,徵討有常,伐不加邑,動必討叛」者,此九五居中得正,故云「用其中正」也。心既中正,不妄喜怒,故征伐有常也。所伐之事,不加親己之邑;興師動眾,必欲討其叛逆。五以其「顯比」,親者伐所不加也,叛者,必欲征伐也。雲「雖不得乎大人之吉,是顯比之吉」者,以《象》雲「顯比之吉」,其比狹也。若「大人之吉」,則「比」道弘通也。「可以為上之使,非為上之道」者,九五居上之位,若為行如此,身雖為王,止可為上使之人,非是為王之道,故云「非為上之道」。[疏]「顯比之吉」至「上使中也」。○正義曰:「顯比之吉,位正中」者,所以「顯比」得吉者,以所居之位正而且中,故云「顯比之吉」。「舍逆取順失前禽也」者,禽逆來向己者,則舍之而不害,禽順去背己而走者,則射而取之,是「失前禽」也。「邑人不誡上使中也」者,釋「邑人不誡」之義,所以己邑之人,不須防誡,止由在上九五之使得其中正之人,伐不加邑,動必討叛,不橫加無罪,止由在上使中也。「中」謂九五也。此九五雖不得為王者之身,堪為王者之使,以居中位,故云「上使中」也。 「宋·邵雍·梅花易數·」 邵雍解吉:得此爻者,会先逆后顺,谋事有成,无往不利。做官的会有大的荣耀。读书人会考的佳绩。
䷇ 六三:比之匪人。六三。亲近依靠的都是不适当的人。 「魏·王弼等疏唐·孔颖达·周易正義·」 六三:比之匪人。四自外比,二為五貞,近不相得,遠則無應,所與比者,皆非巳親,故曰「比之匪人」。《象》曰:「比之匪人」,不亦傷乎![疏]正義曰:「比之匪人不亦傷乎」者,言六三所比,皆非己親之人。四自外比,二為五貞,近不相得,遠又無應,是所欲親比,皆非其親,是以悲傷也。[疏]正義曰:「比之匪人不亦傷乎」者,言六三所比,皆非己親之人。四自外比,二為五貞,近不相得,遠又無應,是所欲親比,皆非其親,是以悲傷也。 「宋·邵雍·梅花易數·」 邵雍解凶:得此爻者,交友不慎,或有争诉,破财刑伤。做官的要谨防同僚不睦而造成不顺。女子则所嫁并非良人,破家丧身之象,不然则会争诉破财。